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林业

 
造林承包合同岂能成废纸一张
加入时间:2025-11-16  来源:红网  作者:张锐
 
  71岁的王桂菊拄着拐杖,望着自家300多亩郁郁葱葱的杨树,心中满是焦灼。
  
  近日,黑龙江齐齐哈尔农户王桂菊反映,23年前,自己种下数万棵杨树。近年杨树成材准备采伐时,却被告知林地已经被纳入当地自然保护区,禁止砍伐。
  
  今年71岁的王桂菊称,她家的杨树不仅现在不让砍伐,此前“退耕还林”的补助她也一分钱没有拿到。这23年每年财力、物力全身心投入到300亩林地,如果真的最终不让砍伐,那就白白辛苦了几十年。
  
  当地林业部门对当事人的书面回复称,涉事林区不属于“退耕还林”,所以没有相关补助。对于林地被纳入保护区的补偿问题,齐齐哈尔市林草部门认为现行政策没有相关补偿规定。11月10日,当地表示正在研究协调此事。
  
  事件的核心症结,首先在于程序正义的缺失。自然保护区划定是关乎生态安全与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王桂菊作为林地承包者,却在二十三年间对禁伐事宜毫不知情,更未在划入前获得协商机会,直至2024年张丽(王桂菊女儿)采伐申请被拒才知晓真相。这种“事后告知”的操作,违背了决策的民主性原则。当承包地、林权等权益与保护区划定产生交集时,农户绝非被动的“配合者”,而是必须参与决策的利益相关方。农村地区信息获取渠道相对单一,若公示仅停留在纸面或网络,难免造成信息壁垒,而“前置告知、当面协商”的缺失,也直接为后续纠纷埋下了隐患。
  
  合同效力与政策执行的冲突,更凸显了治理的粗放。王桂菊持有的《造林承包合同》明确约定,“合同期内遇国家政策调整须收回承包土地时,应按规定给予补偿”,这是双方认可的法律契约。然而当地林草部门一句“现行政策没有相关补偿规定”,便将合同约定抛诸脑后。这种“口头大于合同”的回应,不仅损害了政府公信力,更违背了契约精神的基本要求。法律层面,《造林承包合同》的效力受法律保护,政策空白不能成为规避补偿义务的借口,反而应成为完善制度的倒逼信号。
  
  “一刀切”的禁伐政策与补偿机制的缺位,则让生态保护的善意变了味。根据森林法,自然保护区内林木禁止采伐的规定本无可厚非,但法律并未否定对林权所有者的合理补偿。王桂菊一家二十三年的投入,包括种苗、管护等成本,以及林木成材后的预期收益,都是实实在在的权益损失。以“无补偿规定”为由拒绝赔付,本质上是将生态保护的成本完全转嫁给了个体农户,这种“只禁不补”的做法,既不公平也难持久。不禁让人反问,“造林承包合同”岂能成废纸一张?
  
  要真正化解矛盾、挽回民心,还需从制度层面筑牢权益保障的防线。首先,必须将“前置告知、当面协商”纳入保护区划定的法定流程,对涉及承包地、林权的区域逐户核实权益、记录意见,公示范围覆盖村公告栏、大喇叭等农村主流信息渠道,让程序正义看得见、摸得着。其次,要细化补偿机制,地方应依据上位法制定补偿细则,填补空白,以“市场评估+投入成本+预期收益”为核心确定补偿标准,对历史遗留问题可探索“林权置换、碳汇收益共享”等模式,替代直接采伐收益。最后,建立多部门协调小组,实行“一案一策”,通过行政调解、司法确认等方式降低农户维权成本。
  
  生态保护是千秋大计,农户权益同样不容漠视。王桂菊用23年的坚守,种下了数万棵杨树,并精心呵护它们茁壮成长。这样的付出即使不给予一定奖赏,也应保障其基本权益。唯有兼顾生态效益与个体权益,让保护者不吃亏、有保障,才能更好地凝聚起更多生态守护的力量,让绿色发展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71岁的王桂菊早已等不起漫长的政策博弈,这笔“生态账”“民生账”必须尽快算清。
  
  
[林业] 造林承包合同岂能成废纸一张
[林业] 森林法官多跑一公里守护绿水青山
[工业] 大范围寒潮来袭供暖保障如何
[工业] 车企亟待驶出极端营销怪圈
[农业] 清洁能源取暖 中国农民的新选择
[工业] 黑龙江将工业固废与工业噪声全面
[农业] 提升农村公路质量 还有哪些新举
[旅游] 一票游多日 助力深度游
江西抚州绿水青山变幸福靠山
这片绿,不只是底色更是生活
守护绿水青山 绘就生态画卷
江西抚州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产值
践行两山理念修复生态的铜陵经验
手机套餐不应升易降难
多地推进物流行业降本增效
单次或套餐 你会怎么选
免密支付莫跟消费者玩捉迷藏
田间秸秆成山 电厂为何还喊饿
养老护理人才供给如何更好满足需求
特色产业绘就百姓增收实景图 激活乡村
看旧品新话老街
奋进十五五 共同描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城市更新 老钢都也能很宜居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