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示范创建

 
山水工程项目哪些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加入时间:2024-04-12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沈放
 
  近日有报道指出,我国已实施了50多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以下简称山水工程),累计完成治理面积8000万亩。
  
  山水工程积极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系统治理,统筹考虑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做法。
  
  山水工程改变了以往的单要素治理模式,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要素进行综合治理,形成了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合力。比如,贺兰山东麓山水工程综合实施矿山修复、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类别项目,同步开展封山育林、退牧还林、贯通生态廊道、扩大生物栖息地等保护措施,系统提升了区域生态质量。
  
  在项目申报方面,山水工程采取竞争性评审,择优选择支持项目,通过资格初审、公开答辩、专家评审、网络公示等方式公开“赛马”,充分调动了申报地的积极性,提高了项目质量。山水工程项目由政府分管领导亲自抓、带队汇报,相关部门参与,实现了高位推动。
  
  “重申报、轻监管”是很多行业专项资金管理面临的难题。地方往往在争取资金时积极性较高,但对项目的后期建设、管理缺乏主动性,也面临专业能力不足、办法不够等问题。对此,一些地方在山水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专班推进、督导促进等方式。
  
  比如,有的地方建立了以市委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山水工程办”,专门负责项目的建设、协调,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难题。有的将工程建设情况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的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压实党委政府责任。
  
  同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部门协同,形成合力。比如,四川省建立了项目季度现场督导机制,由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财政厅和省林草局四部门轮番牵头督导,每季度由牵头部门选派一名厅领导带队,赴项目现场办公,从省级层面保障项目推进,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一大批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建成使用,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要看到,一些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整体性、系统性考虑不足的问题,大气、水、土壤、固废等污染治理项目间缺乏联动。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山水工程项目的经验,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治理项目实施。
  
  在谋划生态环境项目时,强化系统思维,主动将生态环境治理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考虑。比如,打破污染要素治理阻隔,根据治理要素间的联系和污染防治需求谋划项目。以小流域水环境治理为例,小流域水环境成因复杂,仅开展水污染单要素治理成效较差,需统筹水污染、农村面源污染等治理要素,一体推进方能标本兼治。再比如,打破行政地域阻隔,跨行政单元谋划项目。统筹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四市的大气类项目,推进成都平原大气综合治理,既符合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需要,也符合重大项目资金投向要求。
  
  目前,生态环境项目实行项目库管理为主,对入库项目采用竞争性评审方式择优入库,再从入库项目中选择符合实际需求的支持项目。但从实际入库情况看,部分项目在入库时没有体现出竞争性。比如,受项目规模、储备难易程度影响,大气治理、地下水污染治理类项目长期储备不足,储备库内项目缺乏竞争性;相反,流域水环境治理、农村污染治理类项目因涉及面宽,储备较充足,有一定的竞争性。笔者认为,应逐步加大竞争性评选的力度,对资金支持力度较大的项目采取竞争性评审的方式推进,对规模小、资金支持力度小、储备容易的项目采取项目入库的方式管理,充分调动地方积极性,提高储备项目质量。
  
  中央专项资金下达后,地方配套资金能否实际到位、资金分配是否合理、工程项目是否存在偷工减料等问题,直接关系项目建设进程和建成后的成效。因此,要确保工程项目建设进程,必须发挥好审计的监督作用,尤其要让审计及时跟进,在阶段性重要节点提早介入,从以往的事后审计为主向全过程跟踪审计转变,发挥好审计“治未病”的作用,着力防患于未然。
  
  
[工业] 从工业老城到双碳新城 湖南湘潭
[旅游] 内蒙古兴安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林业] 推进森林粮库发展 让中国饭碗更
[旅游] 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旅游] 北京平谷:发展林花+林旅农文旅
[工业] 火电厂转型绿电厂
[林业] 守护好三湘四水的生灵草木
[林业] 森林疗养技术路线的五个特征
以绿为基铸就未来之城
推动长三角区域两山转化 健全生
两山合作社 推进生态富民
徜徉绿水青山 生态旅游释放假日
假日经济新热潮:绿水青山 小城
无废城市建设要与发展新质生产力
垃圾山中辟出战略能源通道
航司这样和绿色较真
资源回收企业不再担心缺第一张发
河北安平农业废弃物按下绿色处理
对标美丽中国建设新要求 构建新污染物
推进美丽甘肃建设 全面筑牢生态根基
共赴绿色低碳之约 擦亮美丽中国底色
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田园
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