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美丽中国

 
绘就水清岸绿的城市画卷
加入时间:2024-04-19  来源:光明日报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听取有关省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四月的巴渝大地,宛如一幅辽阔的山水长卷,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踏青赏春。嘉陵江畔的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意盎然,秀美如画;长江上游最大的江心岛广阳岛草长莺飞,暖风和煦。在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和城口县蓼子乡,一批批生态宝贝正走出大山:蓼子乡的高山冷水鱼虹鳟,天气暖和后陆续发往北京、上海等地;中益乡的“中益黄精面”,将沿着“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进入非洲、东盟和澳大利亚。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听取有关省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重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建设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努力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重庆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强化“上游意识”、扛起“上游责任”,将“美丽重庆”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谋划推进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市域范例。

       一江清水 润泽两岸

  龙滩水库位于重庆市垫江县和忠县交界的大沙河上游,是垫江县城和沿途乡镇30万居民的饮用水源。在市财政局和市生态环境局协调指导下,两县签订《关于龙滩水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合作备忘录》,划分各自水源保护区,明确生态保护补偿标准,建立联合巡河、联合监测、联合执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项目共建共管机制。

  “水质越来越好了,环境越来越漂亮了,连空气闻起来也香了。”当地居民龙显明说。

  保护好一江碧水事关重庆长远发展和国家发展大局。重庆全面推进美丽幸福河湖建设,统筹保护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一体化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森林蓄积量净增加25%;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自2017年起连续6年达到ⅱ类标准;74个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伴随着一江碧水向东流,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也持续恢复。

  紧邻开州城区的汉丰湖水域面积达15平方公里,是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人工湖,也是三峡库区最大的内陆湖。开州区创新实施水中林泽、景观基塘、鸟类生境、立体多维小微湿地群等消落带治理,通过科学调度发挥汉丰湖调蓄洪水、净化水质、美化景观、保育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打造出“水清、岸绿、湖美、文盛、人和”的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2023年,汉丰湖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川渝两地山岭相连、水脉相通,肩负着共同守护巴山蜀水美丽画卷的重要使命。两地率先建立全国首个跨省市联合河长办公室——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率先启动实施长江干流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规划共建长江、嘉陵江、乌江、岷江、涪江、沱江生态廊道,携手开展流域系统协同治理,81条跨界河流已实现联防联控全覆盖。

  琼江流经川渝两地7个区市县,曾经由于上下游、左右岸属地不同、责任不清,水生态保护一度陷入“监督难、执法难、治理难、管护难”窘境。2020年,川渝河长办公室联席会议决定,探索在琼江、濑溪河等流域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联合编制幸福河湖实施方案,“一张清单管两岸”,共同打造全国河流联合治理典型样板。

  通过常态化开展跨界河流联合巡河和联合督查将“分头治水”变成“联合治水”,川渝两地实现省际联动、部门联动、省级与市(区县)联动、执法司法联动和异地交叉执法协调统一,构建起协同共治的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大格局。两省市交界处25个国控断面的水质达标率已提升至100%,较实施联合河长制前提高4个百分点。

  一江清水,润泽两岸。琼江流域是潼南蔬菜和柠檬的核心种植基地,水生态改善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川渝两地种植户联合成立柠檬技术合作社,共同打造“潼南柠檬”品牌,已形成种植规模32万亩、年产值超60亿元、累计带动10万余人增收致富的绿色产业链。潼南还串联30公里亲水岸线,建成100余处文化景观和休闲设施,实现了“一条琼江河,两岸风景线”。

  “水好生活才好,我们都为现在的琼江点赞。”潼南区崇龛镇居民周心国说。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长寿经开区综合加能站,每天有许多卡车和大型施工车辆前来加注氢气。综合加能站的氢气来自一墙之隔的综合能源母站,它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燃料电池车用氢供应中心,每年可满足10万余车次的用氢需求。综合加能站经理汪锦说:“长寿经开区在建设近零碳园区,已建成的5个降碳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49.6万吨。”

  重庆是我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市委、市政府立足现有基础,放大特色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长寿经开区锚定新材料和数字健康推动产业结构升级,2023年单位能耗同比下降3%,单位工业增加值碳排放强度下降2%。作为传统重化工业大区的涪陵区,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已建成智能工厂18家、数字化车间62个。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的治本之策。重庆推进工业、城乡、交通等重点领域碳达峰行动计划,开展国家首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培育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西部唯一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在全国率先将碳排放纳入环评和排污许可管理,打造“碳评”实践新样板。2021年,全国首个覆盖碳履约、碳中和、碳普惠的“碳惠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在渝上线,累计接入低碳场景15个,注册用户超过172万。

  地处武陵山区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一度依赖于锰产业“靠山吃山”,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从2021年开始,秀山县一边推进锰污染治理,一边着眼绿色转型打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我们从以前的‘挖山’变成现在的‘护山’,过去的‘山谷’就变成了今天的‘药谷’。”秀山县规资局副局长付训好说。

  新能源是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九龙坡区抢抓新机遇,投资200亿元打造集氢能科技园、氢能产业园、氢能产业示范应用基地三位一体的“西部氢谷”,建成国家级氢能商用车生产基地、国家级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制造基地和国家级氢能产业示范应用基地。黔江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全区清洁能源总装机容量达到24.5万千瓦,成为重庆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区县。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重庆市委的“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的总抓手总牵引。据重庆市发改委二级巡视员秦明山介绍,重庆推动成立川渝“双碳”产业计量创新联盟,共同推进区域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10项重点任务和国家天然气(页岩气)千亿立方米产能基地、成渝“电走廊”“氢走廊”“智行走廊”和跨省域“无废城市”建设,出台全国首个跨省域“无废城市细胞”建设评估标准。

       数智赋能 重塑治理

  位于渝北区龙塔街道的龙头寺公园,每天都会吸引很多市民前来游玩、健身。这个公园还有不少新奇的地方:许多设施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湖水和绿化灌溉用水来自雨水收集系统……“我们着力将公园打造成绿色知识传播馆、环保理念宣传馆、生态科技博物馆。”龙塔街道党工委书记曹兴兵说。

  城口县地处大巴山南麓,境内有各类动植物4855种,是全国1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域和11个优先重点保护区域之一。城口用“数字化林区”赋能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实现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和三级林长、网格护林员巡林管护自动化、数字化转变。

  重庆市着力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水平,深化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应用,加快生态环保数字化转型,以美丽重庆数字化治理体系重塑生态治理系统,建立市级和区县协同联动工作体系,集成不同维度的数据资源,打通不同领域的数据壁垒,提升了生态环境领域整体智治水平。

  依托“环保天眼”“环保大脑”,通过各类监测站、微站等,做到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监测指数超标及时预警、突发环境污染自动报警,实现对环境污染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重庆市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围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求,以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为基座,构建涵盖大气、水、声、土壤与固废、自然生态等五大环境要素的综合应用系统和多个专项业务管理系统,基本形成一次采集、多方使用、业务融合、开放服务的工作格局。

  着力打造“智慧河长”系统,将物联网感知和智能化平台集成为一体。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智能感知手段,在主要河流上设置水质水量自动监测设备、ai视频设备等前端设备,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的智慧感知网络体系。据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二级巡视员曹永进介绍,全市超过1.8万名河长实现智慧巡河,让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推送、及时响应,最快8小时内整改销号,问题销号效率提高了80%,基本实现“天上看、云端管、地上查、智慧治”。

  重庆两江新区以数智赋能打通生态环境执法“最后一公里”。两江新区生态环境分局通过数字赋能完善“管委会—部门—街道”三级联动机制,针对环境投诉案件人工流转慢、流程长的问题,实现投诉案件交办、处置、反馈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将有限的资源和时间集中在问题处理上,极大简化了办理流程、缩短了办理时间。

  当前,重庆迭代升级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创新集成包含30个指标的“生态报表”评价体系并纳入“八张报表”强力推动,归集形成“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清单”并纳入“八张问题清单”严格督办,系统重塑“数字生态环保”并纳入“数字重庆总体构架”整体推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还景于民 凸显魅力

  江峡相拥、山环水绕的生态环境资源,是“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美丽因子”。重庆以绣花功夫建山水特色生态之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凸显自然风光之美、城乡景观之美、人文魅力之美。

  两江四岸“城市会客厅”是山水之城核心功能承载区、国际化山水都市风貌和城市历史记忆的展示窗口。重庆主城都市核心区以两江四岸为主轴重塑城市水体岸线,向市民和游客开放14个滨水公共空间,使两江四岸成为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独特魅力的新地标。

  渝中区将生态修复、功能配套、护河保障与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融为一体,2022年贯通了8公里连续亲水步道。绿色生态的滨江水岸、焕然一新的公共空间,让“水清岸绿”的城市画卷更好呈现。

  今年3月,北滨路洋炮局生态湾建成开放,标志着江北区“两江四岸”提升工程——总长18公里的江岸线全线贯通。洋炮局生态湾是以抗战文化和工业文化为主的滨水空间,它的建成开放使江北区滨江路步行道、骑行道里程达到50公里,沿线有9个景观平台、6个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和9个停车场。项目负责人介绍,提升工程保留原生态,利用桥下空间和地形起伏构建山水城市立体滨江风貌,植物的选配也综合考虑了水位变化、消落带治理及生态恢复的需要。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和美乡村是‘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最大的底色和名片。”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刘贵忠说,全市持续推进农房品质、院落颜值、村落价值三大提升行动,建成铜梁区围龙镇龙湖村“画里桃源”、潼南区双江镇金龙社区“赤心田院”、南川区三泉镇观音村“龙岩山居”、大渡口区跳磴镇金鳌村“金鳌田园”等首批14个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项目。

  巴南区遵循“地域相连、民风相近、群众自愿、规模适度、能力匹配”的原则,按照“环境舒适、治理舒畅、文化舒心”的标准打造“巴适小院”,通过数智进小院、产业进小院、治理进小院、党建进小院,绘就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乡村新画卷。

  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画卷,拓展了重庆美丽经济的发展空间。武隆区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发展全域旅游,2023年暑假期间共接待游客1070.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16亿元。酉阳县着力打造“全域康养、绿色崛起”的“海拔经济”,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新路。

       经验与启示

  重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协同联动中,与时俱进探索美丽重庆建设新路径新机制新办法,培育形成绿色生产力,高质效打造美丽中国先行区,走出了一条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通过调研,得到如下经验和启示:

  扛起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的重大使命。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切实肩负起保护长江母亲河和三峡库区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大局中思考谋划和部署推动工作,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全面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思维路径和方式方法,迭代升级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等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以高效能治理为牵引实现高水平保护,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开辟绿色发展新赛道、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通过形成绿色生产力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以改革创新的方法实现生态治理体系化重塑。强化系统思维和整体观念,发挥数字重庆建设牵引生态治理领域变革的重要作用,运用数字化技术、思维、手段,对生态环保工作进行数字赋能、业务再造、流程重构、制度重塑。建立健全数字生态环保体系构架,夯实生态环境数据底座,打造数字生态环保大脑,构建多跨协同、量化闭环、系统集成的美丽重庆数字化治理体系,不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目标任务项目化、清单化、事项化落地见效。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环境污染、低碳转型等重大问题以及中央生态环保督察中发现的具体问题,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问题整改促发展。围绕确保长江流域生态安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等愿景定位,明确可测量、可考核的结果目标体系,细化工作方案、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项目化实施、清单化落实,推进美丽重庆各项工作取得实效。(光明日报调研组 调研组成员: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刘嗣方;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国川、李春艳、杨姝、李钰,副研究员代云川;本报记者张国圣、李宏、黄汉鑫)

 

[工业] 从工业老城到双碳新城 湖南湘潭
[旅游] 内蒙古兴安盟大力发展生态旅游
[林业] 推进森林粮库发展 让中国饭碗更
[旅游] 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旅游] 北京平谷:发展林花+林旅农文旅
[工业] 火电厂转型绿电厂
[林业] 守护好三湘四水的生灵草木
[林业] 森林疗养技术路线的五个特征
以绿为基铸就未来之城
推动长三角区域两山转化 健全生
两山合作社 推进生态富民
徜徉绿水青山 生态旅游释放假日
假日经济新热潮:绿水青山 小城
无废城市建设要与发展新质生产力
垃圾山中辟出战略能源通道
航司这样和绿色较真
资源回收企业不再担心缺第一张发
河北安平农业废弃物按下绿色处理
对标美丽中国建设新要求 构建新污染物
推进美丽甘肃建设 全面筑牢生态根基
共赴绿色低碳之约 擦亮美丽中国底色
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田园
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