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超大型城市的美丽选择 |
加入时间:2024-06-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
|
|
“老师,为什么红树林不是红色的?”望着车窗外不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第一次参加红树林自然课堂的小朋友发出疑问。
“如果只看叶片颜色,很多红树植物是终年常绿的。红树植物体内含大量单宁,当单宁在空气中氧化,其附着的枝干和叶柄就是红褐色,所以叫红树。”志愿者为孩子们讲解道。
一边是车水马龙的街道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边是满眼葱茏的红树林与怡然自得的水鸟。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8889人的超大型城市广东省深圳市,正上演着一场美丽城市与生态文明的双向奔赴。
在深圳,有一个关于红树林保护耳熟能详的故事。20世纪90年代,为了不从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中穿过,深圳的滨海大道专门绕了一段弯路,向北挪了260米,才让现在市中心珍贵的红树林得以保留。
深圳大学教授周海超从事红树林保护多年,在他看来,这些投入和努力都是值得的。如今,深圳拥有全国唯一一个身处城市核心腹地的红树林生态系统,这是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的重要原因之一。
红树林保护修复行动计划是深圳美丽中国建设2024年工作要点之一,而深圳对于美丽城市建设的思考早在十几年前就有所体现。
2005年,深圳就划定了基本生态控制线,将占全市一半的土地划入线内。大鹏新区成立之初,就将全区陆域面积的73.5%划入生态控制线范围。
如今,三面环海、山海连城的大鹏新区,森林覆盖率超77%,是深圳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
随着美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动物“邻居”们越来越喜欢来“串门”。
今年,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开展了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工作。调查结果显示,深圳已记录野生维管植物2218种、陆生原生脊椎动物651种,每年有约10万只候鸟在此越冬。
保护区外,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保护区内,红树林随风摆动,水鸟翩跹飞舞。多年来,深圳不断探索守护城市生态资源、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美丽城市发展之路。
2021年,深圳印发《深圳率先打造美丽中国典范规划纲要(2020—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成为美丽深圳建设的重要行动指引。
《纲要》在城市生态保护、环境质量改善、环境健康管控、绿色先导发展、人居环境建设、现代环境治理、区域环境治理等方面制定了目标、提出了要求、明确了责任。
生态环境部规划院战略规划所所长秦昌波全程参与了《纲要》研究编制工作。他认为,《纲要》体现了高标准、严要求,制定了提前15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造美丽中国典范的城市范例目标。
从确立“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发展目标,到制定实施《纲要》及第一个五年行动方案,深圳全市各区、各有关部门协同推进美丽中国典范建设。
过去,茅洲河的水发黑、发臭。对老旧管网升级改造,对企业违规排放行为加强监督……如今,茅洲河水质好转,消失多年的蓝尾虾回归,国家濒危植物野生水蕨重现,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深圳蓝”成为城市名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由2013年的89.0%提升至2023年的97.8%。细颗粒物(pm2.5)由2013年的39.6微克/立方米降至2023年的17.6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稳居全国特大及以上城市第一。
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好转。2023年,深圳市国考、省考断面全部达标,优良率达100%,310条河流优良河长占比达到73.9%。
秦昌波认为,深圳在美丽城市建设上,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形成了许多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的深圳经验、深圳模式和深圳方案。
从红树林保护到城市发展由“绿”到“美”,从生物多样性保护到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圳正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加快推进美丽城市建设。(记者  孙浩)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