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地方故事

 
陕西安康在青山绿水间绘就安居乐业新图景
加入时间:2024-11-2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点丹江口水库,犹如一口巨大的水瓮,承载着汉江与丹江的融汇。
  
  在汉江上游的陕西安康市,“中央水塔”秦岭的南麓与巴山北麓不断向夹在中间的峡谷盆地输水。涓涓流淌的溪流,最终汇聚成气势磅礴的汉江,其常年流量达262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的63%,成为“南水”供应的主力。
  
  人因水而聚,城因水而兴,安康丰沛的水资源、密布的河网哺育了这里的人们。然而在历史上,这座城市也曾饱受洪涝灾害之苦,“汉水暴溢”等记载不绝于史籍。
  
  “有记录的冲进城中的大洪水就有30多次。一次次被淹没毁坏,一次次推倒重来,人们该如何生活,这座城市该怎么发展?”安康市减灾工作办公室主任曹文平感慨道。
  
  近几十年来,安康的发展建设也曾走过弯路。经营过黄姜皂素产业,污染了土壤水质;搞过砍伐林木为主的“木头经济”,破坏了水土环境;鼓励过开山采石、挖有色金属矿产的“石头经济”,留下了一批污染尾矿。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汉水东逝,时光流转,这里的人们一直在努力找寻与青山、绿水的相处之道,探索合适的发展之路。
  
  向山索取 求而不得
  
  靠水吃水,靠山吃山。20世纪50年代末至2000年以前,出于社会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的需求,安康市白河县曾在山体上大量开采硫铁矿。
  
  “上世纪80年代,我在乡办硫铁矿石生产企业当销售负责人,当时矿石主要用于提硫酸做磷肥。客观来讲,那时人们保护环境的观念不强,开矿也支撑了地方经济发展,让乡上做到财政自给自足,村民靠挖洞采矿获得了一份苦力钱。”白河县卡子镇凤凰村党支部书记刘尊荣说。
  
  粗放式挖掘带来了收入,但未能维持太长时间。到20世纪90年代,开矿导致的“磺水”污染使村民愈发难以忍受。“山泉流泪,鸭躲鱼绝。”刘尊荣告诉记者,由于无法继续种植水稻等作物,吃水也成问题,许多人只能外出务工,或者上山开地、挑水,以勉强度日。
  
  2000年,白河县关闭所有的硫铁矿点,开始了长达20多年曲折的治污历程。
  
  由于硫铁矿治理难度大,地形和地质条件严重制约矿渣的转运处理,加之技术手段不足,白河县先前对涉及9个村14处矿点开展的4次较大规模的治污行动,均未取得理想效果。
  
  矿洞、矿渣在雨水和地下水的冲刷后,长期渗出“磺水”,并通过各条小溪、支流汇入汉江。一些污染河流金属含量严重超标,远超国家规定的每立方米采矿水铁离子3毫克以下、锰离子5毫克以下的排放标准。
  
  2020年以来,白河县在各级各方大量资金项目、科研力量的支持下,力图对这一污染当地数十载、威胁南水北调水源水质的问题进行根治。
  
  白河县硫铁办副主任王纪国介绍,要将各矿点多达145万立方米的矿渣运输出来,首先要在山上修通近30公里长的施工运输便道,并配套相关基础设施。
  
  “在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的白河县,为了给矿渣贮存场选址,我们和科研人员一起找了40多处地方,列出8个备选方案,最终确定的‘最优解’地点,其上方还有两个大的滑坡隐患点。为加快进度,我们同步推进废石贮存场建设和滑坡隐患点治理工作,最终使贮存场赶在2022年底前投入使用。”王纪国说。
  
  通过治理技术迭代,以及边总结边治理,白河县硫铁矿治污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县纳入系统治理的12处矿点已完成7处,正在实施治理5处。生态修复完成3.6万平方米,占任务总量的84.5%。在污染主要涉及的汉江支流白石河流域,“磺水”里程已缩短约30公里,监测断面水质持续达标。
  
  治水护水 正本清源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水利建设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安康的水利基础设施也得到了跨越式发展,防汛抗旱能力大幅度提高。
  
  横跨数十年,7座梯级水电站,在汉江上游干流上相继建成。“梯级开发不但为发展提供了大量清洁能源,也使汉江曾经频发的洪涝灾害得到根本性控制。加之多年来,水旱灾害防御、应急抢险救援体系不断建设完善,安康人民终于摆脱了洪水的肆虐,获得了发展所需的安全基础。”曹文平说。
  
  由7座梯级水电站之一的安康水电站筑坝形成的瀛湖,是西北五省区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因为水质清澈,瀛湖鲜美的鱼肉曾受到许多外地游客的青睐,这一度导致了瀛湖网箱养鱼的无序扩张。
  
  “高峰时期,偌大的湖面布满密密麻麻的养鱼网箱。在为渔民带来收入的同时,养鱼的饲料、粪便、鱼药也逐渐造成水质富营养化加重等问题。”家住瀛湖边的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中心社区党支部书记方明清回忆道。
  
  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全线通水,安康市也成为了这项世纪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成为安康市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这也为当地从根本上保护好汉江流域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一次正本清源的宝贵机遇。
  
  护水不“护短”。安康市开展山水同治、水岸齐管的系统综合治理,在治污、增绿等方面多点发力,推动汉江生态质量全面提升。
  
  3.1万口瀛湖养鱼网箱全部被拆解,禁养区41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被取缔,202座电站落实生态截流。全面建设完善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扎实完成820个村的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
  
  如今的瀛湖,湖面纤尘不染,水色湛蓝澄净,犹如镶嵌在汉江上游的一颗瑰丽的明珠。
  
  水岸之上,昔日养鱼捕鱼的渔民,在政府的帮助引导下,发展起了茶果种植业,开起了民宿农家乐,几乎人人吃上了“旅游饭”。
  
  “对我们来说,首先是要保护好瀛湖的水生态环境,只有保护好了才能发展旅游观光业。现在全国很多乡村都在做旅游,竞争十分激烈,瀛湖生态秀美、风光旖旎、没有污染,偌大的湖面和水岸找不到一片垃圾,这就是我们最突出的优势。”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党委书记黄婷说。
  
  大水面净了、美了,小流域生态也在向好发展。在安康市石泉县城关镇丝银坝村草池湾,村民们大面积发展有机稻田,通过采取不施化肥农药、适当“留白”不种粮食等措施,提高泥鳅、黄鳝等的繁殖力,使“落户”于此的朱鹮能够获得充足的食物。
  
  同时,草池湾在保持原有乡村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微改造”,提升旅游服务能力。两年来,村庄变“红火”了,村民收入提高了,却没有影响到朱鹮栖息,“定居”在村里的朱鹮种群数量增至47只。
  
  水利治水,为群众提供了安居的前提;生态护水,为地方创造出绿色发展的空间。治水、护水成为安康市未来长期发展的底座、支柱,而惜水、爱水也日渐成为人们的行动共识、情感共鸣。
  
  只此青绿 安居乐业
  
  “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傍秦岭、靠巴山、依汉水的安康市南北植物荟萃,生物多样性丰富。然而,这里为山水所养育,也为山水所困阻,发展农业缺土地、发展工业缺项目。
  
  为保护汉江水质,安康市多年来还关停铅锌矿、汞锑矿、皂素等“高污染高能耗”企业300余家,淘汰落后产能90余万吨。资源开发和工业生产受限,一度使当地经济发展遭遇阵痛期。
  
  如何将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一直是摆在安康市历任干部面前的一道关键考题。这座城市对于发展路径的艰辛探索,也始终没有停歇过。
  
  紫阳县是安康市西南部的山区县,其种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上佳,唐代时紫阳茶“每岁必贡”。进入新世纪,茶叶的生产、经营和市场都在快速发生变化。
  
  逆水行舟,地处全国硒资源富集区核心区的紫阳县“咬定茶叶不放松”,集中精力把富硒茶叶种植提升为全县主导产业来干,“恒”下心来围绕茶叶、茶农、茶山、茶歌布局二三产业项目,同时狠抓茶产业上下游人才培养,为“茶乡”长期发展蓄足势能。
  
  长期在紫阳县职业教育中心担任茶叶专业老师的王琳介绍说,该中心设立的茶叶课程在安康乃至西北地区颇有特色,拥有制茶、评茶、茶艺三大方向,分为面向职校学生和产业人员开设学历班和短期班,共累计培养学员两千余人。
  
  产业链中,紫阳县从“春茶一季”变为“四时有收”,富硒绿茶、红茶、黑茶、白茶、花茶、茶饮料等拓展了产品线。销售端上,线上电商销售与线下观光旅游深度融合,茶园认领、场景式直播等商业模式蓬勃发展,产品与产地实现“互相引流”。
  
  一片小树叶,撑起大产业。如今,紫阳县茶园面积发展至26万亩,富硒茶产业今年截至目前已实现一产产值35.5亿元,较上年增长5.97%,综合产值达70亿元,带动当地12万茶农和产业从业人员增收。
  
  安康市发改委主任王珣对记者说:“从富硒茶,到包装水、预制菜、生态游……安康市各区县的首位产业都是围绕绿色产业来布局的。我们还想了很多办法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努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的项目,积极承接东部转移而来的劳动密集且资源节约型产业以解决山区搬迁群众就业,在没有污染的环节对更大的产业链进行相关配套等。”
  
  据介绍,安康市经过整合、培育,目前已形成生态旅游、富硒食品、新型材料、毛绒玩具、秦巴医药、现代物流、交通装备、消费电子8条产业链。全市生态友好型产业占gdp比重达85%,绿色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80%。
  
  今年上半年,安康市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7.1%,位居陕西省首位。
  
  “为了保护好绿水青山,安康人民有付出,也有收获。现在看来,把生态环境保护好了,人们才能更长远地发展;而只有人们发展好了,才能从根本上巩固住环境保护的成果。”安康市委书记武文罡说。(本报记者 邵瑞)
  
  
[农业] 数字赋能 激活乡村文化资源
[林业] 广东新增16个省级重要湿地
[林业] 四川资阳三大行动保障森林粮库建
[林业] 荒山坡变成金窝窝
[农业] 广西与越南携手开展智慧农业合作
[工业] 在煤炭沉陷区找到致富摇钱树
[旅游] 国际顶尖冰雪赛事为何青睐吉林北
[工业] 长(zhǎng)长的长春和长春
守护绿水青山 建设美丽安顺
让更多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天津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理
陕西合阳废弃矿山变身绿色聚宝盆
汇聚涓涓细流 守护青山绿水
杜绝春节的喜庆浪费 不是小题大
加力扩围 以旧换新政策利好不断
以旧换新政策带动2024年家电
让消费券真正惠及消费者
以旧换新带动2024年家电零售
从2025年地方两会看老百姓钱袋子新
去年我国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万余个
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不断完善
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初步建立
2027年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40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