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坛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要适合农村特点
加入时间:2024-06-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魏清培
 

  为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当前一些地方建起各种类型的污水处理站,有的确实解决了污水乱倒乱排等问题,但在一些区域,污水治理站却得不到农村群众的认可。
  
  从现实情况来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缺乏调研,治理模式单一。有的农村居住分散、人员稀少,生活污水产生数量少、污水类型单一,但即便如此,也被要求纳入管道运送到几公里甚至十几公里外的污水处理站。
  
  二是不考虑实际效益,评判标准单一。有的地方政府建造污水处理站只考虑投入不考虑产出;对治理成效评判标准单一,有的甚至仅以污水处理站的建造数量、建造面积、有没有完成上级下达的指标为评判标准,导致有的污水处理站不是为了“用”而建,而是为了“看”而建。
  
  三是建设标准低,基础设施落后。治理观念和出发点出现偏差,就会导致一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质量不高、处理模式落后。一些农村地区甚至把管网铺设在农田里,犁耙一过处处渗漏;有的处理效率低下,收集的污水得不到处理只能偷排外环境;有的偷工减料,设施不能正常投入使用;还有的借机申请污水处理专项基金,却巧立名目挪作他用。
  
  四是运维困难,成了负担。建好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基本由村镇负责管理维护,但由于运维周期长、运维成本高,又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设备,很多村镇无力承担日常维护及运营,设施闲置等现象普遍。
  
  与城市相比,广阔农村有着独特的地理、经济和文化属性,农村污水处理不能照搬城市模式,要在有限的资源和预算下,找到适合农村的污水处理方案。
  
  要准确把握农村污水的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农村地形和居住的特殊性,决定了农村污水较为分散,要科学选定治理模式:居住较为集中、环境要求较高的地区,采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辐射带动周边村的模式;不具备条件的人口集聚村庄,可以单村或多村合建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处理有余量的企事业单位,主动承接周边农村生活污水;具备条件的村庄就近采取收集转运;居住分散地区探索采用生态处理技术,对农村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无机物、微生物、营养盐等污染物进行去除或转化,通过预处理、生物处理和后处理使污水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用于农业灌溉、景观用水、生态用水等。比如,“厌氧+生态种植”组合工艺在处理农村污水方面就有自己独特的优势,通过调节池、厌氧池、生态塘组合,污水自然流动,经过生物处理后达标排放,不但运营成本低,人力消耗也低。
  
  要拓宽思路,创新手段。立足“农村、农民、农业、农田”,推动污水治理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景观打造相结合。比如,推广散户三级消解资源化利用技术和联户“贝鱼草菌藻”生产型湿地处理技术。很多村民的房前屋后都会有果林、菜地、沟塘水系,可以将散户或联户排放的生活污水纳入三格式化粪池等预处理设施,溢流出水直接通过滴灌方式输送至果园、菜地等生产用地上。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将生活污水输送至“贝鱼草菌藻”生产型湿地,通过资源化利用后渗入低处的沟塘,然后通过生态沟塘再次消解,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这种方式投入低、维护易、效果好,而且能够减少化肥的投入使用,还能为居民提供诸如茭白、莲藕、鱼虾等绿色有机农产品,满足群众“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愿,得到农户认可。(作者单位:安徽省生态环境厅)



[农业] 长沈两地粮为媒 打开品牌强农新
[林业] 江西宜丰百万亩森林焕发生态与经
[农业] 守住生态和文化古村焕发新活力
[旅游] 让夜经济成为消费增长的持久动能
[旅游] 清凉经济撬动文旅消费新场景
[工业] 综合施策持续推进稀土废弃矿山生
[农业] 广西:人工智能+激活特色农业新
[林业] 退化草原年均缩减5000万亩
念好文旅经 乡村正振兴
“中国黄花之乡”:小小黄花如何
广州从化黄场村:黄皮打造乡村振
海南绘乡村振兴新图景:规划赋能
设施农业助农增收 五彩椒带来多
新疆试点城市居民小区生活垃圾分
海南将滚动推进零碳园区建设
废塑料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试产成
以旧换新势头不减 汽车销量腾飞
坚决防治纠正政务服务面子工程
中国道路中国梦:好房子怎么造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 更要有温度
完整社区是什么 怎么建
让城市托举起更美好的生活
基本养老金≠个人养老金 这两笔钱要分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