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工业

 
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深刻把握和运用“五个必须统筹”
加入时间:2025-03-19  来源:经济日报  
 

  新质生产力之“新”,强调在现有经济发展基础上有破有立、先立后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作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为把握“破”与“立”二者辩证关系,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培育新动能,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未来产业,旨在推动经济增长,提升经济接续性和竞争力;更新旧动能,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旨在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确保经济的稳定性。高质量发展就像一场接力赛,新动能与旧动能各有各的任务,各有各的“赛程”。培育新动能、更新旧动能,一个也不能少。
  
  要“育新”也要“更新”
  
  今年初,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等关键词,频现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在中国经济大船行稳致远的航道上,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既是正确航向,也是科学路径。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学逻辑与战略考量。
  
  这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经过40多年高速增长,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基本特征是速度换挡、结构升级和动能转换。传统的经济发展动能逐渐弱化,过去依靠廉价劳动力和物质资源投入的增长动力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亟待寻找和培育新的动能来破解资源约束、环境压力、技术瓶颈等挑战,转向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这是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增长的现实需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认为,经济增长动能来自多方面,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增长动能起伏变化是自然现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需要根据经济规律主动调整、顺势而为。经济发展需要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增长动能也分为供给侧和需求侧动能。但无论从哪一侧看,单独靠新动能都是不够的,需推动新旧发展动能接续转换,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这是解决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当务之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些问题,诸如产能过剩、部分投资过度集中、一些地方债务风险较高、地区发展不平衡、金融风险积累,培育新动能、更新旧动能将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通过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带来新增长,为这些问题提供新的解决路径。与此同时,旧动能发展空间受限,新动能成长壮大需要时间。如果旧动能减弱与新动能成长错配,将导致结构性矛盾更突出,因此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与更新旧动能的关系。
  
  这是适应全球经济结构变革的关键举措。近年来,国际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持续上升。全球产业链朝着本土化、区域化和多元化方向重构,贸易摩擦与保护主义抬头,影响了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各国都在抢占科技制高点、争夺产业主导权,增强发展新动能。
  
  “我国传统产业在国际市场面临来自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制造业的双重挤压,培育新动能、更新旧动能成为赢得未来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关键。”赛迪研究院政策法规研究所所长彭健说。
  
  辩证理解“新”与“旧”
  
  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难点在于升级与接续。彭健分析,一方面,传统产业技术革新和设备更新有待进一步深化,转型过程中需要大量既懂传统工艺又掌握新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新动能的成长成熟需要时间,短期内尚难以完全弥补传统动能下降的缺口。同时,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一些新动能产业的市场需求还要培育,产业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发展还不够紧密。
  
  解决这些难点,首先要正确理解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厘清新旧动能之间的关系,破解目前仍存在的一些认知误区。
  
  其一,旧动能需要更新,但不能完全否定。旧动能曾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随着时代发展逐渐显现出短板,包括更多依赖资源、劳动力和资本等要素驱动,增长方式难以持续;升级改造步伐相对缓慢,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低;一些产业高污染、高能耗问题较突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向新动能的转换能力。
  
  但也要看到,旧动能有其不可忽视的优势。经过多年发展,旧动能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拥有稳定的产值,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同时,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和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对满足市场需求和提供就业机会意义重大。
  
  更进一步看,旧动能为新动能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产业基础、市场资源。部分旧动能经过技术改造、转型升级后也可转换为新动能。“更新旧动能需要引入大量新生产工具、新资料和新知识,这为新动能提供了丰富的应用需求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进一步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说。
  
  其二,把新动能等同于新产业,片面看待新动能。一个典型表现是,对某些热门新产业,存在一哄而上和一种模式的现象。以新能源产业为例,在政策鼓励和市场广阔前景的吸引下,部分地方不顾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纷纷上马光伏、风电等项目,导致部分地区产品同质化严重、同类型企业过度集中。“一些地区盲目跟风、急于求成,罔顾自身实际制定策略;一些地区盲从一种发展模式,缺乏创新和多样性。这也是中央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说。
  
  将新动能简单等同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只是看到了新动能的表象,而新机制、新市场、新主体才是新动能的硬核。新动能是以质量效益为导向、创新型主体支撑、可持续机制引领、新兴高端产业发展、高级要素配置为特征的发展动力。一些地方不去完善培育新动能的体制机制,促进市场竞争和资源优化配置,却过度干预市场,导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经营主体创新活力不足,反而造成束缚新动能的堵点卡点。
  
  其三,急功近利,认为新旧动能转换可以一蹴而就。培育壮大新动能有一个过程,不能拔苗助长追求新动能,更不能盲目打压旧动能,否则都是不尊重经济规律的表现。为什么强调平稳接续转换?新动能还未成长起来,就急于淘汰旧动能,不仅会带来经济波动,还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
  
  “要认识到从旧动能切换到新动能,转型成本很高,阵痛很大。”赵刚表示,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从旧赛道转向新赛道的循序渐进过程,涉及生产工艺装备、工艺流程、人才结构、商业模式等革新,需要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持续投入,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目前公开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培育新动能、更新旧动能被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不少地区把握自身在区域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总体布局中的定位,立足实际、发挥特色优势去谋划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上海着眼产业高端化,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推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创新发展。广东聚焦石化钢铁、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家电家居、建筑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江苏探索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重点深耕人形机器人、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等新领域新赛道。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深入调研掌握本地资源优势、产业基础等要素特征,确定地方产业的优势与不足,因时因势各展所长,在传统与新兴产业之间动态合理配置资源,差异化选择新兴产业赛道,推动新质生产力精准布局。
  
  首要的是破除制约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的制度阻碍。有调查显示,体制机制顽疾仍是制约新旧动能转换的最大掣肘。这包括,政策制定出现惯性思维,对传统发展的路径依赖,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政策碎片化甚至互相冲突,影响政策效能发挥;高端要素支撑不足,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缺人才、缺技术、缺资金”等困境。
  
  解决上述问题,应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一步激活市场机制。放宽政策限制,主动改变不适宜的监管理念、管理模式和政策体系,探索包容创新的审慎监管制度。加快人才、金融、技术等要素市场改革,维护公平竞争,打破新主体进入市场的制度瓶颈。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激发人才流动活力。
  
  关键是要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实践证明,解决“卡脖子”难题还在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加强基础研究。在关键核心技术上久久为功,提升基础零部件、基础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等基础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在这过程中,要注意破解科技成果创新与产业发展脱节难题。强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赋能作用,加快运用先进技术、前沿技术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壮大数智结合、绿色低碳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重点在于推动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发展。喜新不能厌旧,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是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关系。彭健认为,一方面,应增强传统与新兴产业之间发展的乘数效应,实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共赢;另一方面,不同产业也要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和特点,选择适合路径,发展特色新质生产力工具、工艺和发展重点。
  
  “要关注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协同性,加强合作与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构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成上下游良性互动;推动产业融合和创新发展,培育新增长点和增长极。”朱克力说。
  
  坚持双轮驱动,力求稳中有进。破除一切制约新旧动能转换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促进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顺畅流动,让新动能澎湃奔涌,让旧动能焕发新机,将夯实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基础,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本报调研组)


  
  

[林业] 连云港构建多维立体的候鸟保护体
[工业] 山西长治创新分布式光伏并网模式
[林业] 新疆阿克苏发展沙产业实现绿富同
[林业] 新疆启动今年塔河胡杨林生态环境
[旅游] 持续打造乡村旅游好风景
[工业] 改造升级拓展煤电能力圈
[旅游] 青海海东乐都区:梨花绽放美丽经
[工业] 拥抱ai技术 推动钢铁行业绿色
云南龙陵:林下经济激活绿水青山
解锁青山绿水间的共富密码
茶山上 一场生态变革悄然展开
让绿水青山生金淌银
四川在绿水青山间奏响“两山”转
闲置手机这样处理
深入推动现制饮品业塑料污染治理
全国汽车以旧换新智能服务平台上
新规施行后你的快递将有哪些变化
家电以旧换新 不到8个月购买量
守护绿水青山 共建美丽中国
从办公楼宇到老旧小区 上海稳步推进城
完整社区建设让生活更美好
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困在手机里的老人还需亲情解困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