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农业

 
早日恢复稀树草原美丽景观
——打好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一周年综述
加入时间:2024-06-06  来源:中国经济网  
 

  浑善达克、科尔沁两大沙地是距离京津冀地区最近的天然风沙源。治理这两大沙地,对构建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建成北疆绿色长城、生态安全屏障,作为“三北”工程攻坚战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2023年8月全面打响。
  
  两大沙地歼灭战范围涉及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5省区,区域内主要分布有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以及燕山和岱海、察汗淖尔湖等湿地湖泊。
  
  该区域攻坚战重点是实现区域可治理沙化土地全覆盖,主攻高质量林草植被建设,统筹推进沙化土地、退化草原、河湖湿地保护与修复,科学部署“三北”工程综合治理项目,稳步提升林草植被盖度,“斩断”影响京津地区的风沙源,构筑起保护黑土地和粮食安全的生态屏障。
  
  一年来,5省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周密部署防沙治沙工作,科学安排重点工程项目,统筹推进区域协同治理。同时,因地制宜创新治沙模式,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点沙成金、绿富同兴、绿色发展。
  
  布局歼灭战 共绘作战图
  
  走进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章古台镇,万亩松林,松涛阵阵,绿意盎然。
  
  彰武位于科尔沁沙地南部,是辽宁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前沿阵地,也是新中国科学治沙起步的地方,更是引领我国防沙治沙前进方向的一面旗帜。
  
  2023年8月,国家林草局在彰武召开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现场推进会,两大沙地歼灭战正式启动。
  
  当两大沙地歼灭战宏伟构想落到一张蓝图上,鏖战风沙的号角响彻北疆。
  
  歼灭战如何打?如何才算打赢了歼灭战?5省区统筹谋划布局,相关各方各地周密组织部署,为开展新时代“三北”工程建设谋好篇、布好局、起好步。
  
  5省区将防沙治沙作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高位推动、迅速部署,锚定目标、科学布局,为全面打赢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排好时间表、画好作战图。同时,5省区成立领导小组、工作专班等,深入沙区调研,抓好工作落实,实现全省统筹、上下联动。
  
  辽宁将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融入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成立省级防沙治沙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在全国率先召开省级防沙治沙工作推进会议,并与9个地市签订防沙治沙责任书,统筹研究解决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六期建设政策、资金等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是两大沙地歼灭战主战场,浑善达克沙地90%以上的面积、科尔沁沙地96.9%的面积都在内蒙古,打好两大沙地歼灭战对于内蒙古而言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内蒙古成立了由自治区党委书记任组长的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自治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两大沙地开展实地调研。
  
  吉林省“三北”工程建设范围包括53个县(市、区),占全省总面积的86.9%。全省高位推动“三北”工程建设,将“三北”工程建设任务写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省委召开常委会议研究,省委书记、省长多次部署“三北”工程工作,主管副省长带队考察调研。成立“三北”工程攻坚战、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工作专班,制定了《吉林省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协调机制方案》,明确部门责任、运行机制和工作要求。实施《吉林省防沙治沙规划》,谋划了“三北”工程六期建设53个子项目,组织全省各地3000多人次参加“三北”工程攻坚战专题培训班。
  
  黑龙江省是“三北”工程东部起点、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重要主体之一,防沙治沙面积大、任务重。全省率先召开常委会议、省级总林长会议暨“三北”工程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现场推进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全省“三北”工程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省委书记、省长前往沙区开展调研。出台《黑龙江省“三北”工程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协调机制工作规则》,由分管副省长担任总召集人牵头抓总,省政府副秘书长和省林草局主要负责同志负责日常工作。
  
  河北省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阻挡西北风沙南下京津的最后一道防线。推进“三北”工程建设,河北责任重大。省级林长牵头挂帅高位推动,省林草局成立攻坚战工作专班,发布林长制工作规范,全面建立五级林长体系、落实“一长两员”制度,以林长制引领推进防沙治沙和新时期“三北”工程建设。
  
  5省区紧扣两大沙地歼灭战主线,科学制定行动方案,精准确定任务目标。
  
  辽宁省出台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和荒漠化综合防治行动方案,明确划分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攻坚区、沙地南缘阻击区、沿海沿河沙地治理区和荒漠化综合防治区4个治理区,规划了8项重点任务、23个项目,治理总任务2465万亩。到2030年,现有沙化林草用地植被综合盖度超过80%,荒漠化林草用地植被综合盖度超过70%。
  
  内蒙古自治区启动“三北”工程六期规划以及三大标志性战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确定以林草植被高质量建设、斩断影响京津地区风沙源为主攻方向,在科尔沁沙地科学布局首都沙源歼灭战、沙源分割包围战、增绿提质护卫战三大战役,到2030年新增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100多万亩、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达85%以上。在浑善达克沙地部署西部风沙路径阻隔等10个重点项目,到2030年新增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3600多万亩,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超过75%。
  
  吉林省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令》,启动“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和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实施方案编制工作,明确以沙化土地治理和林草湿生态修复为重点,将东部提质、中部增绿、西部修复作为主攻方向,谋划六大工程。到2030年,完成科尔沁沙地歼灭战540多万亩,可治理沙化土地治理率超过50%,沙化土地综合植被盖度超过40%。
  
  黑龙江省出台“三北”工程建设和防沙治沙工作实施方案,一体谋划、一体推进防沙治沙与黑土地保护、盐碱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作,在泰来县、杜蒙县等10县部署了人工造林、退化林修复、退化草原综合治理等工程。到2030年,全省防护林建设和防沙治沙规划总面积将力争达到1101.08万亩。
  
  河北省将“三北”工程六期范围扩展到85个县(市、区),谋划了浑善达克南缘沙地歼灭战、白洋淀上游规模化林场、燕山生态安全屏障等五大重点治理工程,至2030年完成生态治理和成果巩固项目3596万亩。同时,科学编制了《河北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行动方案》,规划治理任务1781万亩,实现可治理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全覆盖。
  
  今春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先后发布第1号、第2号总林长令,全面部署“三北”工程攻坚战。河北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要求深入推进“三北”工程建设、切实做好2024年国土绿化工作,确保高质量完成600万亩营造林、50万亩退化草原修复治理任务,坚决筑牢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
  
  摆准项目子 下好治理棋
  
  各地以规划为引领、以政策为保障,创新体制机制,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多措并举,在两大沙地造林种草,持续推进生态治理修复。
  
  2023年,辽宁省率先启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完成荒漠化综合治理任务404.69万亩、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275.87万亩,取得科尔沁沙地歼灭战首战之年的“开门红”。
  
  今年,辽宁省统筹林草、农业、水利等部门力量,统筹实施八大重点项目,推动防沙治沙从“单要素”向“全要素”治理转变。组织实施长1044公里、平均宽11公里的辽宁省科尔沁沙地南缘系统治理示范工程建设,力争用3至5年时间,打造一个跨区域的科尔沁沙地系统治理示范样板。
  
  4月12日,辽宁省涉及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9市24县(市、区)同时行动,开展春季义务植树活动。在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植树现场,种植成片彰武松、樟子松、元宝枫等树苗,为沙地再添新绿。
  
  植绿的关键无疑是水。在大德镇植树现场,记者看到,每个树坑都备有两袋水。栽完树后,第一袋水全部浇到树坑,第二袋水用于自然滴灌,在水袋上扎孔,让水慢慢渗透到树苗根部。这是当地创新的储水袋栽植法,既节水又保成活。
  
  辽宁还总结出蘸泥浆造林、深埋造林、草方格固沙、套笼防护等治沙技术,提升治沙成效。
  
  针对片区不同沙地类型,内蒙古自治区落实科学精准治理措施,着力解决沙患、水患、草原超载过牧等突出问题。
  
  人勤春来早。今年3月以来,锡林郭勒盟抢抓土地墒情有利时机,全面开展春季治沙造林项目建设。在正蓝旗桑根达来镇额日登达来嘎查沙地治理区,大型捆柳机穿梭于沙柳灌木丛中,将平茬修剪的柳条灌木打捆。不远处的生态治理项目区内,各项建设任务所需的机械、设备、苗木等均已就绪,铺设好草方格后,植物很快就位。
  
  热火朝天的沙地治理场景,同样出现在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等地。
  
  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一路向东,途经赤峰市翁牛特旗,行驶在今年新建成的其白线,平坦的公路犹如缎带穿过科尔沁沙地,将曾经连绵的沙丘分割成块。道路两旁,工人们正在铺设草方格,放眼望去,犹如金色的铠甲锁住茫茫黄沙。
  
  翁牛特旗是赤峰市境内沙地分布最广、面积最大、沙化最重、治理最难的地区。“以路治沙”是翁牛特旗探索出的独特治沙模式,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将沙地细化分割成一个个“治理网格”,方便治沙材料运输的同时,也方便牧民出行。目前,翁牛特旗已建成16条穿沙公路,总里程达479.5公里。
  
  黄沙与绿意之间,是意志的对垒,也是智慧的交锋。央企加入,为内蒙古打好两大沙地歼灭战再添新动能。
  
  5月,在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南部,由三峡集团、中林集团负责实施的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南缘治理项目的首期项目正式开工。2026年完成项目建设后,林草覆盖率将提升5.36个百分点。该项目的开工,标志着央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面加入“三北”工程建设。
  
  种下一棵苗,新添一片绿。这样的战沙画面出现在辽宁、内蒙古,也出现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如今,新一轮绿进沙退的大漠传奇,正在两大沙地接续上演。
  
  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白城市,干旱少雨、土地沙化问题严重,素有“八百里瀚海”之称,是吉林防治荒漠化的前线。每年4月是全省“造林绿化活动月”,白城市组织开展大规模造林绿化活动和荒漠化治理活动,积极推进荒漠化土地治理进程,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构建科尔沁防风固沙连通带。
  
  今年,吉林印发《2024年造林绿化活动月实施方案》,力争完成“三北”工程建设70万亩和防沙治沙建设14.3万亩,带动完成全年200万亩林草生态修复任务。
  
  黑龙江省在《防沙治沙工作协调机制工作规则》中,明确各部门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健全各级领导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将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纳入林长制考核。
  
  河北省制定《关于科学开展灌木林地造林绿化的指导意见》等,加大乡土树种推广使用力度,重点探索推广“郝氏造林法”容器苗造林等先进实用技术,提高造林质量。
  
  防沙治沙好比滚石上山,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稍有放松就会反复。
  
  黑龙江省泰来县位于黑龙江、吉林、内蒙古交界处,属于科尔沁沙地及周边治理区亚区,曾是黑龙江省荒漠化最严重地区。如今,县境内流动沙丘已全部被消灭。
  
  泰来县防沙治沙取得的显著成效,得益于创新发展思路。经过不断实践,相继探索出庄园式、全封闭式、低密度混交式等多种精准治沙模式,初步形成了网、带、片与乔、灌、草相结合的沙地治理格局。在泰来县两个庄园治沙小区,大大小小庄园有200多个,治沙面积近5万亩,全县计划再打造3个庄园小区,完成治沙5.1万亩。
  
  进一步推广三大治沙模式,坚决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这是泰来县的决心,也是黑龙江全力筑牢绿色生态防护屏障的一个缩影。
  
  谱写生态曲 唱响绿富戏
  
  既要披绿也要效益,已成为共识。5省区坚持打赢歼灭战要主动出击、多方发力,让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深度参与到防沙治沙中来,共治共建生态,共创共享成果。
  
  推动防沙治沙与风电光伏开发有机融合、一体建设,是促进生态治理、扩大有效投资、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发展光伏产业,内蒙古优势得天独厚。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清洁能源发展基地之一,陆上太阳能资源量约94.6亿千瓦,约占全国21%,主要集中在沙漠、沙地和戈壁。
  
  为推动光伏开发与沙漠综合治理有机融合,助力打好两大沙地歼灭战,2023年10月,内蒙古自治区制定印发光伏治沙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在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及周边未利用地,集中连片推进光伏规模化开发,在沙地边缘居住区推进光伏分布式开发。到2025年建成光伏装机450万千瓦,到2030年达到1200万千瓦。同时,推进草光互补、防风固沙和沙产业一体化沙漠治理模式,在光伏板下、板间种植耐旱、固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发展沙生灌木种植业。到2025年完成光伏治沙面积14万亩,到2030年完成光伏治沙面积约32万亩。
  
  在赤峰市翁牛特旗,今年2月,科尔沁沙地生态治理新能源基地(一期)工程已开工。通辽市将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纳入重点实施的6个工程中,治沙+光伏产业被列入五大生态产业。兴安盟通过“农光牧光”模式,建立“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链条,引导周边农牧民,通过出租沙地、维护光伏板、参与板下种植养殖项目等方式,实现生态治沙与产业融合发展。
  
  辽宁省彰武县持续探索荒漠化治理新路径,因地制宜地采用“光伏+治沙”的形式,通过“板上发电、板下修复、板间种植”的方式,在治理沙地的同时促进节能降耗。
  
  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让沙海变成改善生态环境的资源“蓝海”,固定住了流沙、遏制了沙漠蔓延,改善沙区生态和人居环境。
  
  从防沙治沙,到发展靠沙、增收用沙、旅游兴沙,如今5省区将歼灭战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激发攻坚新动能。
  
  河北省石家庄市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总体思路,大力推广栽植连翘、酸枣等生态经济林1.65万亩,累计种植苗木约550万株,为当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约2400个,不仅带动了产业发展,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还调动了群众参与“三北”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巩固提升了工程建设成果。保定市以打造国家木本油料产业乡村振兴示范区为抓手,在涞源、涞水、易县等地种植文冠果6万亩,累计栽植苗木504万株,实现生态与产业共赢。
  
  初夏时节,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小街基镇碧草如海,饱满的草穗随风摇曳,绿意将曾经的沙荒地全部覆盖。从黄变绿的秘密,是一棵小小的羊草。
  
  羊草是当地乡土牧草品种,兼具生态效益和饲用价值,且可持续利用。2019年,小街基镇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刘公社团队合作,发展多年生优质中科羊草,规划建成全国最大的羊草种子繁育基地,打造全国首个“羊草小镇”,已形成“羊草-畜牧-加工-食品以及生态旅游”农牧业良性循环发展模式,为当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为让更多人参与到治沙工作当中,赤峰市翁牛特旗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实施“以工代赈”治沙模式,6.2万亩沙地由格日僧、乌丹等9个苏木(乡镇)、19个嘎查(村)集体组织实施。农牧民以沙地、资金、投工、机械等方式入股,自愿就近参与治沙,带动500余名群众人均月增收9000多元。
  
  针对全省荒漠化地区造林树种单一、周期长、见效慢、效益低等问题,吉林省大力推广文冠果、沙棘、山杏等生态和经济兼用树种造林,引进了枸杞、扁杏、柽柳等灌木经济林树种。同时,鼓励多渠道投资,制定优惠措施,吸引多主体造林,引导企业、个人和社会组织进入造林绿化领域,形成了荒漠化治理强大合力。
  
  黑龙江省拜泉县实施以植树造林、治沟治坡为主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探索构建针阔混交、乔灌一体、多林种、多树种、网带片的特色防护林体系。
  
  在辽西北沙区,农民因红松产业获利。红松木材密度大,松子是上好干果,经济价值高。通过枝花芽嫁接法嫁接而成的“樟嫁红”成活率超过80%,不仅能防风固沙,还缩短了红松的生长周期,5年见果、8至10年结果,亩收益可达7000元以上,帮助沙区人民增收。
  
  近年来,辽宁省阜新县充分发挥各行业各部门资源优势,将防沙治沙与农民增收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坡耕地治理、生态河道治理、旅游路建设、高效农业、防护林网建设等项目与白玉都香瓜、扎兰营子苹果梨等产业高度结合,迅速形成产业链。
  
  站在位于科尔沁沙地南部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示范区的欧李山观景台,湛蓝的西旧府湖、起伏的德力格尔草原、纵横交错的防护林带尽收眼底,山清水秀的美景映入眼帘,不少游客在木质栈道上打卡留念。从曾经黄沙遍地,到5年后的漠上草原、旅游热门景区,辽宁绿色发展步伐越走越坚实。
  
  防沙治沙,驰而不息。5省区正以必胜的决心,向两大沙地发起冲锋,努力把美丽中国的北疆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更加完备、愈发牢固。(张萌 叶晓明)




[林业] 黑龙江总林长令聚焦林草资源保护
[旅游] 新疆文旅圈粉东南亚客商
[工业] 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旅游] 百花灼灼带火乡村文旅消费
[工业] 金观平:资本市场要服务好新型工
[旅游] 老年旅客将享更多优惠兑换火车票
[旅游] 宁夏:银发旅游列车再启程 助力
[农业] 山西祁县农文旅融合添动能 乡村
让绿水青山生金淌银
四川在绿水青山间奏响“两山”转
福建三明创新实践 同心共守绿水
让冰天雪地的热土创造金山银山的
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今年以来我国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
以旧换新释放政策“扩围”的乘数
以旧换新拆机后强行压价 有违市
加码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应对财务造假新花样 投资者如何
古城如何活起来
美丽中国的绿色筑梦者
创新社区治理 加强社会工作
山东成武蹚出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城中村改造持续扩围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