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GDP > 旅游

 
优化服务为入境游添把火
加入时间:2024-07-23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王琛伟 庄甲坤
 
  近日,“chinatravel”(中国旅行)一词在国外某平台爆火,观看量高达7亿次。一群来华旅游的外国人把在中国的旅行体验拍成短视频发布到社交媒体,使许多从未来过中国的外国人“种了草”。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反映出我国放宽管控措施、为入境旅游提供便利产生了实际成效,表明我国入境游市场加快复苏、蓬勃向好,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
  
  入境游是衡量国家旅游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多样的文化遗产、传统节庆活动和民族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独特。大力发展入境游是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体现,也是畅通国际循环的有效途径,对于促进商品、服务和要素更大规模、更高质量跨境流动,拉动我国消费和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等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均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入境游的重大政策和有力举措,进一步加大了旅游领域对外开放力度,落实并强化了入境游相关的景区参观、酒店住宿、产品供给等各方面支持举措。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1463.5万人次,同比增长152.7%。外国人来华以旅游观光最多,占到三成以上,入境旅游潜在需求持续释放。
  
  也要看到,我国入境旅游还存在一些堵点、难点。目前,我国签证政策仍相对复杂,审批时间较长,外国游客在使用电子支付方式时仍不够方便,一些偏远地区和二三线城市交通便利性和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完善,服务质量尤其是英语服务能力仍需提高,旅游产品开发缺乏个性化和特色化。下一阶段,应充分把握入境游发展机遇期,以提升入境游服务质量为抓手,以优化入境游便利条件为关键,深度对接国外游客特色化、个性化旅游需求,推动信息技术在旅游领域应用,提升我国入境游智能化水平。
  
  推动智慧旅游发展和服务升级。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旅游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广移动支付、智能导览、电子门票等服务,提升游客智能化体验。建立旅游大数据平台,分析国外游客需求,提供个性化、特色化服务。加强多语种服务,增加多语种导览标识和服务信息。设立多语种旅游咨询热线和在线服务平台,确保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语言交流无障碍。
  
  创新旅游产品和提升文化体验。结合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生态、休闲旅游产品,满足国际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推广乡村、红色旅游等特色旅游,提升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吸引力。加强国际宣传推广,组织国际旅游推介会,参与国际旅游展览,提升中国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优化入境政策和提升签证便利性。进一步简化签证申请流程,推广电子签证和落地签证,缩短签证审批时间,提升签证通过率。通过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签署互免签证协议,扩大免签和落地签范围,降低游客入境门槛。优化边检流程,提升边检服务水平,增加边检通道数量,推广自助通关系统,减少游客入境等待时间。加强边检人员的外语培训,确保与国际游客顺畅沟通。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便利性。完善交通网络,加强机场、港口、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建设和升级,提升交通设施的承载能力。优化景区的交通接驳服务,确保国外游客能够便捷到达目的地。加强景区内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厕所、游客中心、停车场等服务设施,提升国外游客的舒适度和满意度。(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王琛伟庄甲坤)
  
  
[旅游] 银发专列为何成为老年人出游新宠
[农业] 顺应新趋势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旅游] 云南规范在自然保护地内开展旅游
[林业] 福建三明监督推动林改成果惠及群
[林业] 湖南创新131机制赋能生态护林
[农业] 辽宁盘山:盐碱地改良成高产田
[农业] 山峦叠翠 生态富民
[旅游] 旅游旺季,“飞”起来看风景成热
念好文旅经 乡村正振兴
“中国黄花之乡”:小小黄花如何
广州从化黄场村:黄皮打造乡村振
海南绘乡村振兴新图景:规划赋能
设施农业助农增收 五彩椒带来多
零差评沦为谎言 如何买到真商品
建材以旧换新促升级
防晒衣不防晒 亟待监管阳光破局
政府热线前的嬉笑 失守的何止是
重点工程建而不用 背后是管理躺
见缝插绿 口袋公园激活城市发展
四川贡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物种新
我国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逾80%
去新疆!畅游天山地理画廊
筑牢海上生态保护防线 强化海上监管整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