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产业 > 生态产品

 
林草产业的致富密码
加入时间:2024-05-24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在甘肃,陇南油橄榄种植占全国55%,综合产值40亿元,惠及7个县区40多万人;静宁苹果实现年产值70亿元,果品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0%……
  
  数据背后的致富密码是什么?近年来,甘肃省向森林要食物,推动森林粮库、钱库更好联动,培育打造了“静宁苹果”“陇南油橄榄”“武都花椒”“康县木耳”等“甘味”品牌,全省经济林果和林下经济年产值超过700亿元。这些响当当的森林食物,不仅鼓起了当地群众的腰包,也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了甘肃。
  
  木本油料不止油橄榄
  
  5月12日,《新华·中国(武都)油橄榄品牌影响力指数报告》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武都油橄榄品牌知名度指数达到306.24点,同比提升4.2%。这不仅反映了武都油橄榄在国内市场的认可度,也显示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陇南市油橄榄鲜果产量、产油量、惠及农户数量和综合产值均居全国首位,是我国油橄榄主要种植区和橄榄油核心产区之一。
  
  陇南境内有多个干热河谷,气候、土壤条件与地中海沿岸相似,因此成为我国油橄榄引种栽培的黄金地带。2023年,陇南市种植油橄榄104.85万亩,占全国种植总面积的55%,年产鲜果5.39万吨,综合产值40亿元,惠及7个县区40多万人。全市现有21家油橄榄加工企业,橄榄油生产线占全国生产线总数的53%,年加工处理能力近6万吨。
  
  如今在甘肃,围绕着油橄榄,业态和产品不断丰富,有种植、采摘、榨油等生产环节,有橄榄油、保健品、护肤品等加工产品,更有酒、茶、菜等橄榄衍生产品。
  
  《甘肃省油橄榄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3年)》日前发布。明确到2033年,全省油橄榄种植面积稳定在130万亩左右,油橄榄鲜果年产量达到20万吨,初榨橄榄油年产量达到2.5万吨,油橄榄综合产值突破100亿元。甘肃将建设成为全国最大、最强、最优的油橄榄产业发展新高地。
  
  政策精准发力,企业向好发展。
  
  初夏时节,走进陇南市武都区祥宇油橄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国家油橄榄标准化示范基地,果农正在浇水、施肥。
  
  作为甘肃油橄榄头部企业,祥宇公司日加工油橄榄鲜果能力达560吨,鲜果压榨量占陇南市鲜果总产量80%以上,形成了油橄榄良种育苗、集约栽培、规模种植、科技研发、精深加工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有特级初榨橄榄油、橄榄保健品、橄榄护肤品等六大系列50多个产品,还新研发出了橄榄拌饭酱、橄榄酒等产品。
  
  随着“公司+协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村民进基地务工。2023年,祥宇公司与75家合作社签订订单协议,惠及农户4.2万户。目前,祥宇公司已整合武都区油橄榄种植面积46.3万亩,带动6.97万农户近35万人发展油橄榄种植,并向果农累计支付收购款16.8亿元。
  
  油橄榄折射出的是甘肃木本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甘肃省木本油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3—2025年)》提出,推进核桃、花椒、油橄榄产业三年倍增行动。2023年,全省新建基地26.57万亩、提质增效128.17万亩,分别占年度计划任务的107%和102%。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明两年,将实行核桃、花椒、油橄榄产业巩固提升计划。计划到2025年,全省核桃、花椒、油橄榄栽培面积分别达到613.9万亩、505.2万亩和110万亩,实现年综合产值244亿元。甘肃将发挥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打造西部重要的木本油料产业新高地。
  
  苹果重点县有18个
  
  在我国,苹果是国民水果。
  
  2023年,静宁县苹果总产量达到106.8万吨,实现产值70.5亿元,人均果品收入80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70%。当地不少果农依靠种植苹果住上了二层楼房,开起了小汽车。
  
  近年来,“静宁苹果”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8张国家级名片和“中华名果”等18项国家级大奖,成为首批受欧盟保护的100个中国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达到170.09亿元。“静宁苹果”成功销往19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达31万吨,实现创汇19.9亿元。
  
  清洗、破碎、榨汁……眼下正是苹果加工企业生产旺季,在甘肃峰果纯素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线上忙个不停。
  
  如今的静宁,云集了161家苹果产业链上的企业,涵盖了育苗研发、规模种植等六大板块。苹果也不再单纯地作为水果种植与销售,而是以果汁、果醋、苹果脆、果脯等产品出现,形成“一个苹果”全产业链。目前,全县规模以上的苹果深加工生产企业有5家,可生产苹果清汁、发酵果汁、苹果脆片等各类产品20余种,年加工转化苹果14万吨。
  
  甘肃是全国苹果面积第二大省和核心优势产区,像静宁这样的全国苹果优势区域重点县,在甘肃有18个。除了平凉的“静宁苹果”,甘肃还有天水的“花牛苹果”、庆阳的“庆阳苹果”等区域公用品牌。“花牛苹果”连续5年荣登中国果品品牌价值榜,品牌价值达49.13亿元,成为中华传统“老字号”果品品牌。庆阳市通过林地流转实现以地增收、劳务用工实现以劳增收、入股合作实现分红增收,先后带动9.6万户农户发展苹果产业,人均收入9000余元。
  
  苹果是甘肃栽培面积最多的经济树种。2023年,全省苹果面积达565万亩、产量707万吨,全产业链产值560亿元,苹果优势县区农民人均苹果产业收入超过5000元,占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四成。
  
  目前,甘肃省已建成陇东黄土高原优质红富士苹果优势区、天水陇南浅山丘陵元帅系苹果优势区和中部黄河流域苹果优势区。全省苹果贮藏保鲜能力达340万吨,建成果品分级生产线120多条,有11家苹果浓缩汁等大中型加工企业,原料果年处理能力超过100万吨。
  
  甘肃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预计到2025年,全省苹果面积保持稳定,平均亩产实现1.5吨,力争总产量达到870万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660亿元。
  
  甘肃不只有苹果,还有敦煌葡萄、秦安蜜桃、秦州大樱桃……近年来,甘肃积极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大力推进低产低效果园改造,促进林果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打造了一批产业强县和特色林果小镇,培育壮大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林果龙头企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2023年,全省经济林果综合产值达到679亿元。
  
  林下经济多点开花
  
  林下有药、林中有鸡、林间有蜂……在小陇山林区,处处涌动着林下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获得活力值的密码是“1223”。近年来,小陇山林业保护中心提出林下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1223”项目建设计划,即建设小陇山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1个,小陇山林区菌种培育技术创新中心、小陇山林区林药林菌良种选育中心2个,生态经济示范园区23个。
  
  与此同时,因地制宜多元立体发展林下经济。推进“森林经营+林药林菌”培育复合经营发展林药林菌,采取“公司+林场”“公司+个人”“林场+个人”等多种模式进行生态养殖。目前,建成林药林菌培育示范基地16个,培育野生林药林菌7480亩;养羊100多只、养鸡500多只、养蜂900多箱。
  
  小陇山林区是甘肃省探索“森林+”产业发展模式,促进林业发展、生态优美和林农增收的生动实践。
  
  截至2023年底,甘肃省累计流转林权476.93万亩,林下经济实现年产值79亿元。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深耕林地,林下经济大有作为。
  
  今年年初,甘肃省印发《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先行先试工作方案》。方案提出,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充分发挥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作用,推动甘肃林业高质量发展。扶持发展林下经济,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依法利用公益林的林下资源、林间空地、林缘林地等,积极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等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拓宽林农增收渠道。
  
  “下一步,全省将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国有林场改革,推动集体林区和国有林区林下经济产业的协同发展,努力打造河西走廊、陇中黄土高原、陇东黄土高原、南部秦巴山地等4个林下经济发展区和甘南高原林下经济试验区。促进林下经济向绿色化、特色化、市场化、融合化方向发展,为推进区域跨越式发展赋能蓄力。”甘肃省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记者冯璐 通讯员魏至岳 李立业)

  
  

[林业] 黑龙江总林长令聚焦林草资源保护
[旅游] 新疆文旅圈粉东南亚客商
[工业] 推动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
[旅游] 百花灼灼带火乡村文旅消费
[工业] 金观平:资本市场要服务好新型工
[旅游] 老年旅客将享更多优惠兑换火车票
[旅游] 宁夏:银发旅游列车再启程 助力
[农业] 山西祁县农文旅融合添动能 乡村
让绿水青山生金淌银
四川在绿水青山间奏响“两山”转
福建三明创新实践 同心共守绿水
让冰天雪地的热土创造金山银山的
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今年以来我国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
以旧换新释放政策“扩围”的乘数
以旧换新拆机后强行压价 有违市
加码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应对财务造假新花样 投资者如何
古城如何活起来
美丽中国的绿色筑梦者
创新社区治理 加强社会工作
山东成武蹚出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城中村改造持续扩围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