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产业 > 绿色企业

 
在零碳园区解码绿色未来
加入时间:2025-08-09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仲夏时节,位于浙江杭州的茧space产业园零碳示范园里,草木葱茏,生机盎然。屋顶光伏板转化着阳光动能,办公楼的空调跟随外部温度进行自我调节,智能灯光随人流大小变化明暗……这个集科创办公、低碳社区于一体的园区,正用无处不在的细节诠释着“零碳”的真谛。
  
  记者走进园区,映入眼帘的是铺满光伏板的光储充一体化光伏停车棚。
  
  “这一示范项目能够通过光伏发电和储能系统的结合,最大化利用可再生能源,降低能耗成本,达到‘自发自用’的效果,真正让光伏、储能、充电一体循环,降低碳排放。”该项目投资建设方杭州极能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永杰说。
  
  不仅是绿色低碳停车棚,平均每年可提供约212万kwh绿色电能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实现全天候高效绿色供能的餐厅,照明系统能耗降低10%的节能改造楼宇,一点一滴的节能减碳,让“零碳园区”从蓝图落地为实景。
  
  零碳园区是指通过规划、设计、技术、管理等方式,使园区内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具备进一步达到“净零”条件的园区。
  
  如今,数字引擎驱动零碳园区智慧升级。
  
  站在茧space的零碳园区可视化监控平台前,记者通过数字大屏清晰地看到每度电的流向、每吨碳的消纳数据,以及产业园内每家企业的能耗情况。
  
  据介绍,园区自主研发的ixms能碳综合管理平台、零碳园区可视化监控平台两大数智化系统,如同园区的“智慧管家”,可以实时捕捉能源消耗、碳排放、能效表现等关键指标,为管理者递上可视的“绿色账本”。
  
  零碳园区的探索是科技与绿色的“双向奔赴”,也是政策支持与技术创新的“同频共振”。
  
  从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到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作出明确部署,强调“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绿色发展的重要实践在政策引领下走实走深。
  
  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绿色转型高地”,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提出8方面重点任务,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助力园区和企业减碳增效。
  
  业内专家指出,零碳园区建设是推动绿色转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多个零碳园区还处在试点建设和探索阶段,亟需通过政策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实现“破局”。
  
  “茧space作为浙江首个民营低零碳产业示范园,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杭州市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杭州市临平区打造“中国绿港”的生动注脚。
  
  “未来,临平区将加快构建具有临平特色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中国绿港’,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创建一批绿色低碳发展应用典范和‘零碳’产业园。”上述负责人说。
  
  业内专家指出,基于我国庞大的园区基础,进一步探索建设零碳园区,不仅对碳减排有直接贡献,更重要的是能够通过园区层面“零碳细胞”的实践,为碳中和目标下建设“零碳社会”积累经验、探索路径、打造样板。
  
  一座座零碳园区的生动实践,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深地投射在产业转型的沃土之上,将共同打造绿色低碳的美好未来。(作者:陈涵旸)
  
  
[林业] 吉林延边州深化林长制改革推动高
[农业] 荒滩果园变花海乐园
[林业] 林草经济生机盎然
[工业] 共享中国工业智能化转型机遇
[农业] 蓝田发展民宿产业带动乡村游转型
[工业] 如何破解工业固废处置难题
[旅游] 景区限时拍照 优化体验的办法再
[旅游] 伊春森工凉资源释放旅游热效应
黔东南州深做山水文章 探索民族
辽宁绿水青山底色更亮 金山银山
余村点绿成金 小山村惊艳世界
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
让绿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遏制餐桌上的浪费 从拒绝剩宴开
新国标来了 旧标准车还能买吗
多地调整地块规划盘活闲置存量土
中国如何将大型赛事打造成绿色低
旧家具没人收没地扔 回收难题如
锚定总目标 美丽新疆建设展现新气象
城市更新如何做好后半篇文章
生态环境部:积极推进美丽城市建设
改善人居环境 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城市更
金观平: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