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国内资讯 国际视野 增绿举措 碧水行动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 绿色GDP 论坛
资源节约 创新发展 示范创建 地方故事 政策法规 生态科技 绿色产业 绿水青山剪影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绿色产业 > 绿色企业

 
新能源车可以轻松涉深水吗
加入时间:2025-09-11  来源:经济日报  
 
  无论在行驶中还是停放状态,一旦发现涉水危险迹象,如水位迅速上涨、车门难以打开,应第一时间破窗或开门逃生,撤离至安全高处,之后再联系保险公司和救援单位,切勿因顾惜车辆而冒险逗留。
  
  在确保人身安全并已妥善处置车辆的前提下,车主应及时拍照取证,照片需清晰显示车辆位置、车牌号、淹水高度及整体受损情况,并在48小时内向保险公司报案申请理赔。
  
  近年来,城市内涝发生频率上升,车辆涉水情况明显增多。遇到这类情景,车主应当如何正确应对?
  
  中汽中心新能源汽车检验中心能源系统部工程师王金伟表示,车辆泡水时,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若车辆在行驶中遭遇涉水情况,先判断积水深度,积水未超过轮胎一半时,可低速通过;若水深超过该限度,应立即停车。无论在行驶中还是停放状态,一旦发现危险迹象,如水位迅速上涨、车门难以打开,应第一时间破窗或开门逃生,撤离至安全高处,之后再联系保险公司和救援单位,切勿因顾惜车辆而冒险逗留。”王金伟说,如车辆已在水中熄火,务必保持冷静,严禁尝试二次启动。发动机进水后,气缸内积水无法被压缩,若强行启动,活塞上行会挤压水体,导致连杆弯曲、缸体破裂等严重机械损伤,大幅增加维修成本。此外,保险条款通常将二次点火视为“人为过失”,保险公司可据此拒赔。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新能源汽车品牌广泛宣传其动力电池具备ip67或更高等级的防水性能,在一定时间和水深内可保证安全,加之新能源汽车没有进气排气系统,涉水能力优于燃油车,这使得部分消费者认为新能源汽车可以轻松应对深水环境。然而实际情况更为复杂。王金伟介绍,尽管国家标准对电池系统的防水要求通常为ip67级,车企在验证阶段也会加大测试强度,确保电池密封可靠性,但在长期实际使用中,电池包可能因路面颠簸、轻微碰撞或震动出现结构损伤或密封老化,导致防水性能下降。此时若车辆涉水,不仅可能直接损伤电芯,更会埋下热失控和起火隐患。此外,新能源汽车的高压系统(包括电机、电控单元等)虽配备绝缘保护装置,但积水的渗入仍可能破坏线束接口、高压连接器等薄弱部位的绝缘防护,引发短路甚至高压触电事故。
  
  根据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18384-2020),电动汽车需在100mm深的水池中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行驶至少500米,历时约1.5分钟。若水池长度不足,可重复试验,直至总涉水距离达标,且全程不得超过10分钟。中汽中心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专家于洋表示,强制性标准只是安全底线,即便车辆通过该项测试,也不代表能应对所有极端涉水路况。因此驾驶新能源汽车涉水时,仍应保持更大车距、低速匀速通过,涉水后尽快驶至安全区域并切断电源,等待专业救援。在确保人身安全并已妥善处置车辆的前提下,车主应及时拍照取证,照片需清晰显示车辆位置、车牌号、淹水高度及整体受损情况,并在48小时内向保险公司报案申请理赔。
  
  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已为车辆泡水理赔构建了清晰框架。2020年发布的《关于实施车险综合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车损险主险条款已包含发动机涉水等责任,消费者购买车损险即自动享有涉水相关保障。此外,新能源汽车还有自己的专属车险。2021年12月,《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试行)》发布,将电池、电机、电控“三电”系统纳入保障范围,覆盖行驶、停放、充电及作业等多种场景。新能源汽车因泡水导致三电系统损坏,也可通过车损险申请理赔。消费者还需警惕暴雨后流入二手车市场的泡水车。这些车辆经不良商家翻新后仍存在严重安全隐患,选购时务必仔细甄别,切勿因低价诱惑而盲目购买。(记者 郭跃)
  
  
[工业] 云南昆明加快推进工业领域绿色低
[农业] 让乡村既能寄托乡愁 也能承载梦
[旅游] 新疆文旅消费热度持续攀升
[旅游] 走进服贸会:科技带来文旅新体验
[工业] 企业清洁生产为替代修复提供新思
[农业] 十四五以来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1
[林业] 内蒙古开展护松2025专项整治
[林业] 湖北恩施深化集体林改 释放鄂西
安徽旌德怎样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
美丽陕西:绿水青山里藏着幸福密
远山新绿 白沙雨林的两山答卷
忘不了的乡愁 如何成乡村振兴流
黔东南州深做山水文章 探索民族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 你如何处理大
旧家具扔比买难 不妨从垃圾清运
新华视点:遏制农村高额彩礼 该
推进以旧换新从规模扩张转向质效
循环校服应如何推而广之
以治理创新推动老年友好型社区建设
把城市更新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花园城市是什么样的城市
《十堰市美丽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发布
美丽乡村建设要从房前屋后做起
  关于我们 版权及免责声明 投稿征集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电信增值业务许可证 吉ICP备05008513号 网站备案证明 站长统计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12318全国文化市场举报网站
吉林省节约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节约网 吉ICP备05008513号-24